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四軍政委劉少奇
劉少奇(左3)在臨沭縣朱樊村與山東分局領導人羅榮桓(左7)、黎玉(左1)、陳光(左4)和蕭華(左5)等合影
精簡后的省戰工會和省軍區部分領導人合影。
莒縣農村斗爭惡霸地主大會
抗日根據地的幼兒園
《大眾日報》有關精兵簡政的報道。
劉少奇來山東后,經過深入地調查研究,指出群眾運動是山東各項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環。發動群眾運動的中心環節,就是要轟轟烈烈地開展大規模的減租減息運動。按照劉少奇的指示,山東分局于1942年5月4日作出了《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定》,以莒南、臨沭兩縣為試點,全面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加強了民主政權工作。1943年9月10日,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了政權職能。10月,山東分局提出在根據地進行民主建設,開展群眾性民主運動,對縣以下各級民主政權進行選舉,同時建立并改造了各縣參議會,并徹底改造了村政權,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政治地位。經濟政治地位的提高,促使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大大提高。到1943年6月,根據地中建立群眾組織的村莊占根據地村莊總數的62%;參加組織的群眾占人口總數的32%。民兵和自衛團組織不斷壯大。到1943年10月,民兵數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19%,自衛團員數占人口總數的14.5%。民兵和自衛團一面生產,一面戰斗,一面維護社會治安,在建設和保衛根據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減輕群眾負擔,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了精兵簡政,黨政軍機關共減少3萬余人。同時采取減征公糧、禁糧出口、防敵搶糧、開展節糧運動、加強對外購糧、發展生產等辦法救濟群眾,幫助群眾渡過了難關。這一時期,宣傳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創辦了《山東導報》、《前哨婦女》、《山東文藝》、《山東文化》、《山東群眾》、《山東畫報》等30余種報刊;創作出一批戲劇、報告文學、詩歌等優秀作品;在職干部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小學教育日益走向正規化,中等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社會教育廣泛開展,通過組織識字班、冬學、莊戶學等形式,在根據地形成全民性學文化熱潮,群眾被充分發動起來。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山東各級黨組織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了整風運動,是全國唯一沒有搞“搶救”運動的根據地。1943年底1944年初,清河與冀魯邊兩區合并為渤海區。截至此時,全山東抗日根據地有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五個戰略區,2.5萬余個村莊,847.7萬人口,面積占山東省津浦路以東地區的35%。山東抗日根據地渡過了困難階段,進入再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