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抗日武裝起義示意圖
山東抗日武裝起義一覽
導語:1937年9月下旬,中共北方局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山東省委抓住時機,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6月,在全省發動了數十起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抗日武裝。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1月至1938年5月,在抗日戰爭中,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開展抗日武裝斗爭而發動的武裝起義。
1937年8月初,日軍繼占領北平、天津后即以一部兵力沿平綏鐵路(北平至歸綏)展開進攻,接著于9月中旬,沿津浦鐵路(天津至浦口)大舉南下進攻山東。10月,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書記黎玉等,在濟南召開秘密會議,討論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關于發動群眾,舉行武裝起義,配合八路軍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指示,制定了在全省分區發動武裝起義的計劃。此前,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已派出一批干部到山東,以加強對起義的領導。從1937年11月至1938年5月,在山東先后舉行了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黑鐵山、牛頭鎮、徂徠山、泰西夏張、濱海、魯南、微山湖西等地的起義,組織了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4萬余人,作戰百余次,攻克縣城15座,在十幾個地區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了敵后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津浦線正面戰場的作戰,為爾后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