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了結束甲午戰爭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侵略者以種種借口強行占領威海衛三年。[詳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借口對德宣戰,于1914年8月出兵山東。隨后,日軍占領原來為德國所強占的青島和膠濟鐵路,取代德國在青島的殖民統治達七年之久。[詳細]
1915年1月(中華民國四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逼迫其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后簽訂中日《民四條約》,日本得以在山東繼承德國的一切利權,還得到山東...[詳細]
日本強占青島后,將青島作為經濟掠奪基地,先后建起六大紗廠及眾多其他企業。日本還把勢力滲透到山東內地,控制了膠濟鐵路沿線各重鎮,對山東進行經濟侵略。[詳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竟然接受日方代表的提議,將德國在山東竊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由此引發了全國規模的五四愛國運動。山東各界公推孔祥柯和許漢章為民間代表,向中國專使...[詳細]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會后,田中向日本天皇提出先攫取滿蒙,再占領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亞洲和世界總綱領。[詳細]
1928年5月3日,日軍向濟南國民革命軍駐地進攻,制造“濟南慘案”。據不完全統計,被殺害的中國軍民和外交人員約6000余人。國民政府外交山東交涉員蔡公時被日軍割耳、切鼻后殺害。自此,...[詳細]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故意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并以此為借口,當夜突然進攻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貫徹蔣介石“攘外必先...[詳細]
1931年11月,青島、濟南、曲阜等地黨組織分別組織學生赴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要求出兵赴東北抗日。12月5日至7日,濟南學生2000余人在濟南火車站臥軌攔車并組織絕食,迫使省政府同意發車...[詳細]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全國各族民眾、愛國官兵奮起抵抗,先后組織了東北抗日聯軍、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等,齊魯兒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詳細]
1935年7月6日,南京政府親日派首領何應欽復函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接受日方要求,同意取消河北境內的國民黨組織,撤出河北境內的中央軍,取締一切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史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