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協會減租減息,開倉濟貧
莒縣農村斗爭惡霸地方大會
八路軍某部在濱海沿海參與開辟鹽場
軍民同耕一畝地
群眾為新戰士戴光榮花
山東省文化工作者協會文化工作團到部隊演出時留影
《大眾日報》關于山東省政府成立的報道
為積蓄力量,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山東共產黨組織在帶領軍民進行攻勢作戰的同時,加強了根據地的全面建設。一是深入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到1944年底,全山東抗日根據地約有1.47萬個村莊進行了減租減息增資,約占全部村莊的63%。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階級構成和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是開展大生產運動。據統計,到1945年8月,山東抗日根據地共開荒和擴大耕地70余萬畝,打井5.2萬余眼,植樹1181萬余株;1945年全山東抗日根據地增產糧食6億多斤。山東分局及所轄部隊經常性費用自給率達到50%。三是加強財政工商管理工作。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由省到縣陸續設立了各級工商管理機關,實行貨幣、貿易、生產三位一體的工作方針,即把貨幣管理、貿易管理與工農業生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工作得以健康發展。由于措施得當,根據地財政收入明顯增加,為開展反攻,迎接抗戰勝利提供了經濟保障。四是加強民主政治建設。1943年8月,省臨時參議會決定將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更名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黎玉任主任委員。1944年8月6日至1945年1月6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召開全省第二次行政會議,對民主政權各項工作作了系統總結部署。1945年7月至9月,全省普遍深入地開展了民主運動,改造縣及行政區的參議會和民主政府,改造村政權,健全了各級參議會。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黎玉任省政府主席。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唯一的省政府。五是開展雙擁運動。軍隊訂立擁政愛民公約,民眾訂立擁軍優屬公約。并確定每年農歷1月為擁軍月。結合擁軍運動,先后開展了兩次大規模參軍運動,形成了群眾性參軍熱潮。六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群眾工作、群眾運動相結合,是這一時期支部建設的突出特點。通過改造村政制度和加強支部建設工作,使廣大農村基層政權和黨的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干部素質得以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出來。七是加強宣傳文化教育工作。整個根據地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通過加強這些方面的建設,到1945年夏,山東抗日根據地有了較大發展。這時,根據地面積由1943年底占山東津浦路以東地區的35%擴大到80%以上。魯中、濱海、魯南三個區完全連成了一片,渤海、膠東兩個區擴大了聯系。八路軍山東部隊在斗爭中發展到21.7萬余人。這一切,為即將展開的大反攻準備了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