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軍旗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旗
天福山起義紀念碑
天福山起義領導人
理琪、林一山
1937年12月24日,膠東特委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地處文(登)榮(成)威(海)三縣交界處的天福山舉行起義。參加起義的有“一一·四”暴動后堅持下來的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全體成員及農民、學生、知識分子等80余人,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于得水任大隊長,宋澄任政治委員。天福山起義和第三軍第一大隊的成立,揭開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的序幕。1938年1月16日,在國民黨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專員孫璽鳳的合作下,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和特委委員林一山領導舉行了威海起義。參加起義的共100余人。為了加強對起義武裝的領導,膠東特委成立了膠東軍政委員會,理琪任主席,呂志恒任副主席。同時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理琪任司令員,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將所轄部隊整編為兩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隊。1938年2月13日,第三軍第一大隊和特務隊在理琪等率領下,一舉攻克牟平城,俘偽縣長及其以下人員100余人。之后,理琪、林一山率領特務隊20人,在牟平城南雷神廟被數倍于己的日軍包圍。經七八個小時激戰,斃傷日軍數十名。后在抗日友軍的策應下,于夜間沖出包圍圈。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在戰斗中壯烈犧牲。雷神廟戰斗,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增強了膠東人民的抗日斗志。天福山和威海起義后,膠東各地黨組織紛紛響應,舉行起義。3月下旬,膠東特委和第三軍召開會議,推舉曹漫之代理特委書記,呂志恒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決定林一山任膠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第三軍總指揮,宋澄任第三軍政治委員。在此前后,膠東各抗日武裝先后編為第一、二、三、四路,共3500余人。在省委派去的中共黨員張加洛的領導下,1938年3月8日,掖縣縣委集中500余人的武裝在城北玉皇頂舉行起義,攻克了掖縣城,活捉了偽縣長劉子容,俘偽軍200多人。收復縣城后,起義部隊定名為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鄭耀南任支隊長,張加洛任黨委書記。三支隊迅速發展到16個大隊,共3700余人。
雷神廟戰斗遺址
雷神廟戰役舊址
雷神廟中布滿槍眼的石碑
石柱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西進抗日經過示意圖